蚊叮蟲咬|夏季小心5種蚊蟲 被1類蟲咬死亡率達60% 醫生教5招免受叮咬

健康資訊

撰文: 郭子豐

發布時間: 2024/06/13 19:17

最後更新: 2024/06/14 12:29

分享:

分享:

【蚊蟲滋擾/蚊患/恙蟲/驅蚊方法/蚊叮蟲咬】踏入夏季,蚊蟲頻繁出沒。台灣胸腔及重症專科醫生黃軒在其Facebook專頁中指出,端午節前後是各種蚊蟲活躍時期,而大家進行戶外活動時就容易受5種蚊蟲叮咬,當中有1種蟲蟲的叮咬死亡率達60%。為此,醫生分享5大防蚊貼士,讓大家進行戶外活動時免受蚊蟲叮咬。

最新影片:

5種夏天常見蚊蟲

  • 蚊子(mosquitoes):被蚊子叮咬會引致皮膚紅腫癢,部分人會出現過敏反應;醫生提醒大家要注意環境清潔和個人防護,包括穿著長袖衣物或使用蚊怕水等。
  • 蠓(Lasiohelea):被蠓叮咬會引致劇癢,通常會在大家忽略露出的小腿或手肘上叮咬;醫生提醒大家注意穿著適當的衣物並使用蚊怕水等防蚊產品。 
  • 跳蚤(flea):被跳蚤叮咬容易在皮膚上形成紅色且凸起的疹子,較密集時更會形成一直線或一圈;醫生提醒大家要保持寵物和家居環境清潔,外出時盡量遠離雜草和灌木叢。
  • 禽蟎(bird mites):通常與鳥類接觸後才會被傳染,被叮咬會造成紅腫和痕癢;醫生提醒大家要避免接觸鳥類,而飼養者也要勤力清潔鳥窩。
  • 恙蟲(chigger):被恙蟲叮咬容易造成劇癢,亦可能引至致恙蟲病,常見症狀包括高燒、頭痛等,嚴重甚至會休克;醫生提醒大家,在戶外活動時要穿長袖衣物和長褲,並使用蚊怕水。

本港皮膚科專科醫生胡惠福曾接受訪問時指出,叢林斑疹傷寒(又稱為恙蟲病),可經由「立克次體」的病媒,如蚤、蝨和蜱等傳播。這類昆蟲皆體型細小,只有1毫米或更小,一般肉眼難以看見。叮咬位置多位於大腿內側、腳及腋下等地方,潛伏期約10至12日,病徵與感冒相似,包括持續發燒發冷、頭痛、肌肉疼痛、出疹等,傷口特徵會起黑色焦痂,病情嚴重可引致併發症,死亡率達60%。

胡醫生表示,恙蟲病在本港常見,經常出現在叢林地區。由於致病昆蟲體型細小,不少患者被叮咬後都不自知。他曾接觸有郊外清潔工人在清除雜草後,持續出現發高燒、皮膚出疹及肝功能異常。後來發現其腋下有黑色焦痂,最後確診恙蟲病。

5大防蚊貼士

黃軒醫生綜合了以下5大防蚊貼士,讓大家進行戶外活動時免受蚊蟲叮咬:

點擊圖片放大
+6
+5

 

避免草叢和灌木:盡量不要在草地或灌木叢中停留,特別是未經修剪的地方。

穿搭適當衣服:穿長袖衣服和長褲,並把褲腿塞進襪子裡,以減少皮膚暴露的機會。

使用防蟲產品:在皮膚上噴灑含避蚊胺(DEET)的蚊怕水,並在衣物上噴灑含氯菊酯的蚊怕水。

淺色衣服:穿著淺色衣服更容易發現附在身上的蚊蟲。

檢查身體:從戶外回來後,仔細檢查身體,特別是腋下、腹股溝、腳踝等容易被忽視的部位。

消委會9款5星滿分驅蚊劑

消委會早前測試市面上25款驅蚊劑,當中有9款獲得5星滿分:

點擊圖片放大
+9
+8

內容獲「黃軒醫師 Dr. Ooi Hean」授權刊登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睇最新資訊︰http://tinyurl.com/3dtnw8f5